僧伽吒经全文
僧伽吒经全文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净土法门法师: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弥陀佛第一,其他万事万缘都

导读:净土法门法师: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弥陀佛第一,其他万事万缘都 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弥陀佛第一,其他万事万缘都可放下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245集(净空法师)「如《会疏》曰:寂静三摩地,无...
净土法门法师: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弥陀佛第一,其他万事万缘都

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弥陀佛第一,其他万事万缘都可放下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245集(净空法师)

「如《会疏》曰:寂静三摩地,无缚无着,故名清净」,前面我们学到此地,接着往下看。「又解脱者,所住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或者翻作正受,正常的受用,所住的三昧「离一切系缚」,系缚是烦恼的代名词,一切烦恼都离开了,「而自在」,得到自在了,「名曰解脱三昧」。所以,解脱三昧是通名,无论用什么方法,断除烦恼而得自在,都叫解脱三昧。「如《会疏》曰:止观无碍,故名解脱」。止就是停止,妄想、杂念要停止,观,观是看破,止是放下,看破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贤首国师《还源观》中所说的五止六观,叫我们应该放下的都要放下,放下之后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出宇宙人生真相?我们的烦恼、习气、善恶业这些东西障碍了,让我们见不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所以观诸法实相也就是明心见性,言语不同,境界是相等的。所以止观无碍,止不碍观,观不碍止,止观同时起用,这就是解脱,这就自在了,没有障碍。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能解脱生死,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这是专指念佛,念佛三昧是把起心动念,无论是善念恶念、有念无念,全归到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三昧。心中只有阿弥陀佛,口中只有佛号,其他念头统统放下。也就是觉明菩萨所说的,《西方确指》觉明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祕诀是「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不怀疑,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念佛人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没有丝毫怀疑,这样的人功夫一定能得三昧。三昧之浅者就是功夫成片,深一层的事一心不乱,更深一层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土,只有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四十八愿第二十愿说得很清楚,所有一切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小本《弥陀经》上也说,每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菩萨。换句话说,极乐世界虽有四土三辈九品,实际上是平等法界,这个平等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

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念到四十四愿,四十八愿还没念完。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度一切众生的弘愿,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不是虚愿。我们要想了解西方极乐世界,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这部经,这部经的核心就是四十八愿。前面四十三愿是专对念佛往生这些人说的,从四十四,这个普等三昧愿,一直到第四十八,特别为他方菩萨说的。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他方菩萨听到了,到极乐世界去参学,提升他们的境界,是为这个而发的。这个五愿当中的第一愿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跟谁等?跟诸佛如来等,跟阿弥陀佛等,这个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为什么诸佛剎土菩萨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参学,是为这桩事情来的,到极乐世界,他的品位大幅度提升了。

念佛三昧,这就讲专念阿弥陀佛,能除一切烦恼,能解脱生死。这念佛人,真正念佛,这两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下面给我们说普等,「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华经》谓之遍至三昧」,这个遍有普遍、平等的意思,遍至,这都是讲念佛三昧。「《芬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普至跟普等的意思相同。宋译经本里头说「普遍三摩地」,也是这个意思。唐译本里面「谓之平等三摩地门」。「《会疏》释曰」,《会疏》的解释说,「若依诸师,但是菩萨所得三昧名也」,种种不同的名,意思完全一样。憬兴法师说,「普者,即普遍义。等者,即齐等义」,就是平等,等齐。「所见普广,佛佛皆见」,普是普遍,广是广大,佛佛皆见,「故所住定」,这个定的名字就叫「普等」。「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见诸佛世界,故言为普。平等现见,无所不见,故言为等」。平等现见,无所不见,这是诸佛如来。这些菩萨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可以跟诸佛平等。

底下是念老的话,「若约选择本愿正意」,这是就选择本愿正意来说,「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念佛三昧。「普谓普遍,凡圣通入之义」,佛入这个境界,菩萨也入,凡夫也入,这是普义。「等谓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义」,这个一佛是阿弥陀佛。念一佛的佛号,所得的功德等于念一切诸佛名号相同,为什么?弥陀名号里头,圆满具足一切诸佛名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语,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合起来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成佛了,没有成佛不能称无量觉,无量觉跟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相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一切诸佛如来的通称。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所以念这一个佛名,是所有一切诸佛全都念到了,一个也不漏。阿弥陀佛是平等佛,阿弥陀佛一即一切,这一个名号就是一切诸佛名号,一切诸佛名号就是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得到,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十方诸佛、净宗这些祖师大德,都教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有道理,这个话不是随便讲的。

《菩萨念佛三昧经》这个里头说,「譬如众生,若依须弥金色之边」,这用须弥山做比喻,须弥山四宝所成,你依须弥山的边,边是金色的,「其身即与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势力故」。你在这个山的边缘上,山是金色,你也沾了光,你的身体也变成金色。什么缘故?你一靠近山边,这是缘、是感,山肯定有应,感应道交。你沾染了它的气氛,所以这是山势力故。「又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陆地上无论是江、河、湖泊,这些水都往下流,下面是什么?下是海平面,陆地上的水统统流入大海。在陆地上,水的味道不一样,有甜的、有淡的、有酸的,各种不同的味道,流入大海同其一味。海水是咸的,一切江河的水流到海里头,统统变成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海的势力很大,能容一切水流。下面说,「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人念佛,如果得念佛三昧,你肯定沾了佛的气分,就像前面举的比喻一样,这是普遍之义。「《文殊般若经》云: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这个地方都是指的阿弥陀佛。《赞阿弥陀佛偈》里面有这样一句,「我以一心赞一佛,愿遍十方无碍人」,这是平等的意思。普遍、平等,所以称为普等。

「《会疏》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这三个名词把念佛三昧的功德显示出来了。念佛人的心清净,念佛人自在,少烦少恼,烦恼少智慧一定增长。普,没有一个,没有一个人不等于诸佛如来,这是何等的殊胜。这三个名词来解释念佛三昧。

「盖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宝,人之所爱,宝中之王、宝中之宝,称宝王三昧。一切三昧,念佛三昧是第一,这叫宝王三昧。我们不知道,或是知道了印象不深,为什么?没有把念佛这桩事情真正提起来。我们的念佛或有或无,常常间断,念佛的时候也是杂心念佛,没有专心念佛,专一没有。什么时候念佛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一心专注?什么原因?不知道念阿弥陀佛的好处,不知道,一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你会把别的都放下了。

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对于这句佛号真正是不了解,知道它是好,好在哪里不晓得,好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所以没有把这个事情当作一桩事情,认为眼前许许多多事都还超过阿弥陀佛,所以把阿弥陀佛放在第二。真正认识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知道阿弥陀佛第一,其他的万事万缘都可以放下,都不重要。《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只要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全都得到,到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这本书上所说的都是。没有认识的人不肯真干,真正认识的人他真干。你对于净宗、对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了解多少,完全看你能行多少,那就是你了解的,你没有做到的,你完全不了解。在一切典籍当中,将极乐世界介绍得清楚、明瞭,无过于这部经、这部註解。这是净土第一经,这个註解是净土第一解,能不在这上下功夫吗?还有时间去搞别的吗?我们在此地要生惭愧心,要真正忏除业障。我们业障没放下,天天在造。造的业障太多了,念佛的时间太少,敌不过业障,所以没有感应。我们功夫要能伏住业障,感应都现前了。

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会疏》用清净、解脱、普等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当同具种种三昧之名。三昧,即三摩地,译为正定」,佛菩萨所修的。「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是什么?就是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正受。念佛人的觉就是念阿弥陀佛,心地没有染污就清净,没有动摇、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就是平等。清净平等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这个心起作用就是觉而不迷,称为大觉。释迦牟尼佛证得了,诸佛如来证得了,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等于证得了,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等于证得,换句话说,你不久就真正证得了。

「总持」是我们中国人翻的,梵语叫「陀罗尼」,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我们中国人说抓到总纲领、总原则了,在印度术语叫陀罗尼。「谓持善不失」,他执持善法不会失掉,「持恶不生」,永远不会生起恶法。「并能持无尽义」,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之义理,深妙的法门,全在其中,这叫总持。「深妙之总持,故曰深总持。十方菩萨,因闻名故,得诸三昧,与深总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觉,故曰至于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觉,或者是成等正觉,这都是说成佛。这个总持都是这一句名号,显示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菩萨有缘才能闻到。有缘不容易,自己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就遇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