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吒经全文
僧伽吒经全文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谈佛说禅悟人生/ 文章正文

八识心王里的末那识

导读:八识心王里的末那识末那识,是管道、是我之根本,是烦恼之因,是精神之根;恒审思量,细微难察,只看别人不看自己。说是管道,是因为祂可以把前六识的造作所形成善、恶、无记等业种传递给阿赖耶识储存起来;同时...
八识心王里的末那识

末那识,是管道、是我之根本,是烦恼之因,是精神之根;恒审思量,细微难察,只看别人不看自己。

说是管道,是因为祂可以把前六识的造作所形成善、恶、无记等业种传递给阿赖耶识储存起来;同时祂也可以把某些起现行的种子从阿赖耶识里传递出去给六根和外界,让一个人按照某种习惯思考、说话、做事,形成某种特有的气质、遇见该他遇见的人与事等等。说是我之根本,是因为祂遍计所执(把所有一切当真,以之为我和我所),对外把外境都“当真和我所”,对内执取阿赖耶识的见分和种子为“我和我所”。什么是见分?前面说了,无明自己是没能力的只有妄想,祂本来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因妄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有所见有所知所以才幻化了这大千世界,这个妄想所形成的“观察主体”就叫阿赖耶识的“见分”,因阿赖耶识里的万有之种子幻化出的大千世界就叫“相分”,末那识的“照见”和阿赖耶识的“照见”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错谬的。

末那识执着“狭隘的观察主体”为我,同时也执着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为“我和我所”,但祂不知道这个“狭隘的我”上面还有“我”其充其量只能称为“我的”,祂也不知道阿赖耶识里的业种虽有余势却前生后灭非常非断:

比如祂通过前六识的造作形成了一个“生气的我”之烦恼业种储存进了阿赖耶识,但这个“生气的我”是不恒常的迟早会灭也可能未来又因某事而起,但若祂执着了这个我就会生气很久——所以过于自我的人一般是很小气的;再比如,一个人年轻时是足球运动员,体力速度控球技巧都很一流,这个造作也会形成业种存进阿赖耶识并有余势(余势就是说这些状态会有一段保留时间),但他年纪大了并久疏于训练那这些状态就会下降退化,如果他还执着以前那个我就很容易烦恼失落;再如很多习惯和强迫症,也是由于阿赖耶识里的业种余势所造成,末那识都会把这些当成我或我所。其中这些我或我所都是生灭无常非断非常的(包括这具身体),末那识把这些虚妄的现象当成我难免迷茫无措烦恼失落。

说是烦恼之因,因为其“我执”而形成了四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把幻化的世界当真,从而陷入了真妄颠倒。

我见:以为自己狭隘的观见是正确的,很固执。

我慢:前面说过,祂想通过自己的所见得到智慧,甚至想超越阿赖耶识,有骄傲之心,所以表现在所对的人事上,他是贡高我慢的——也就是傲、得意。

我爱:祂非常爱祂自己(我)和祂所有的东西(我所)。

说是精神之根,因为他是意根,是我执,是假我的根源,所以所有世间的伤痛和快乐都出于祂也归于祂,人心之伤痛就是他的表现,人心之真正快乐到不因为祂而是因为和本体的连接程度。末那识因为执着虚妄的事物,所以得到的快乐也是虚妄不实很难长存,所以一个和本体连接不紧密总是追逐外物来建立快乐的人实际内在总是空虚痛苦多于快乐。而且,讲真大多人也都是痛苦多于快乐——当把伪装撕下来以后。君不见,当人与人交心至深处总是最后陷入无奈悲苦借酒消愁——人与人交心并不容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想接触这个真相。说祂恒审思量,是因为祂总对外思量六识,对内思量阿赖耶识,想从中找出我之所在真之所在,一刻都没有停过,人在睡眠无梦时六识皆停,可推他仍会醒就因为还有个末那识在识,知道有人在推我而醒,若末那识也停了就推也推不醒了。说祂细微难察持续不断,是因为祂不像其他六识能很容易被感知,比如意识,当看到山意识里就出现了山的各种概念,闻到香味意识就知道是香,看到1+1意识就能按老师教祂的得出2这个结论,然而对于末那识“恒审思量“这种一直都有的状态我们就不容易观察到;还有起烦恼时把一切当真的心(我痴),骄傲的心(我慢),固执的心(我见),自恋(我爱),这些状态平时都是很细微的,和意识有很大的区别——不是说在意识里对自己说不要当真不要骄傲不要固执不要自恋就可以没有的,是非常难断的,你可以强迫自己不去想1+1,但你很难强迫自己不去自恋。他是无明,祂恒常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而意识如果不通过末那识“作意”并不会升起,意识是有间断的,这是末那识和意识的一个重要区别。说祂只看别人不看自己,是因为他是没有反观能力的,比如睡眠无梦时——啥都见不着。意识起作用时能知道自己在想1+1,意识思考观察末那识也能从种种现象得出一定结论,而末那识起作用(祂一直在起作用)时却并不知道自己在恒审思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末那识处处做主,当祂执取阿赖耶识里的善种为我,其人就得按好人的标准行事;当祂执取阿赖耶识里的恶种为我,其人就得按坏人的标准行事。一般来说,末那识最后都会发现祂有时是好人有时是坏人,总是搞不清到底他是什么样的人。

末那识转识成智后成平等性智,因为无我,所以无分别心众生一体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也都消失了。这很难,能彻底断掉的就能超出三界。

通过意根(末那识)圆通法门成就的尊者叫须菩提,也就是孙悟空的师傅,佛陀说他解空第一。他有个本事就是在娘胎里就能感受到空(也就是感受到末那识的虚妄),出生后家里的器皿都空了不见了,然而七天后又都有了,这是他的故事。巧合的是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最后去找他时,他也空了不见了。

由于末那识一刻不停地广泛感知以及能缘阿赖耶识,所以祂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比如梦境成真,这个很多人都是有过的,做的梦过段时间发现成真了,或者到了什么地方才想起原来在梦里到过这个地方,这是因为末那识恒审思量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摄藏三世的种子,当祂在睡觉时思量到未来世时,就抓取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在未来就有可能成真(当他此后的所作所为没有改变这个因果时),当然因为祂的无目的性和散乱性(在找我是谁的过程却总也找不到被打击的),所以祂抓取的并未来成真的梦境大多也没什么意义,当然也有有意义的——比如做了个梦而不去某地不乘坐某种交通工具而避免灾难的事例有不少;祂还可以结合阿赖耶识感知外境,比如第六感,就是觉得某人某事会如何如何结果就真如何如何,到了某个地方就是感觉很祥和或很危险——事后也验证那里确实是这样,这些都不是前六识可以做到的。

另外,末那识还有个性质:祂有覆无记,也就是说祂能障蔽真心但本身是不造作善恶的,最终是否能造作善恶业在于后六识及身口意的作用,身口意恶则染身口意善则净,但因“有覆”所以无论是“染”还是“净”(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是看起来纯洁的还是肮脏的),只要末那识未断都会障蔽真心不会真正断掉烦恼,染和净都会随时转化,只有真到“无我”的境界了一切才会真正结束。

这就是末那识:一个很神秘的识,祂细微、混乱能起根本烦恼,祂没有意识那么精致和有条理,但就是因为祂才有了“我执”,才有了世间的悲伤和欢乐,才有了六道里各种凄美感人的轮回故事,他是美丽感人的,但也是虚妄荒谬的,如果我们能真正切切地看到祂无始劫来所经历的一切,每个人都会潸然泪下。